「我把學測成績丟上落點分析網站,亮綠燈就是一定會上,我在一定會上的系裡面,系名看起來有興趣的就填上去。」坦承在高中時期極度迷惘,楊立宇先是在學測前夕轉組,又在志願單一口氣填下土木、觀光、大氣、生科、動科等五個科系。面對不同類組、不同專業的科系,他直到面試前,才去了解每個科系的所學。
「當時的我覺得很多科系都很熱門,如果一窩蜂地跟著大家選那些熱門科系,是不是我畢業之後會更辛苦、要跟很多學習同樣專業的人在職場上廝殺?」對生物較有興趣的他,考量到職場上的獨特性,又在面試時看見動科系的專業與產業的連結性,最終選擇進入中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就讀。
「讀文化最值得的事,就是可以結交不同科系的朋友,因為我們科系真的非常多,能建立廣闊的人脈,不怕在這個專業找不到朋友可以問。」立宇表示,文化大學是全國設有最多科系的大學,以 109 學年度為例,共有 62 個科系,且雙主修、輔系皆無需多付註冊費和學分費,各系還會開設 12 個學分的跨域專長套裝課程,列為全校的必修學分,就是為了鼓勵學生把握學校資源,培養多項專長。
同時,文化大學也與北醫、淡江、東吳、世新、逢甲等 12 所大學組成「優久聯盟」,提供學生跨校修課的資源。若對出國交換有興趣者,可從學校簽訂的 400 多所姐妹校中,挑選有興趣的國家或領域。「學校很常舉辦比賽,像是實習回來後,只要交了實習成果作品,就可以報名實習達人競賽,最低至少有 500 元獎金,最多有 5,000 元。」此外,可列入全人學習護照的華岡創新創業系列課程、學霸才能領取的華岡獎學金,也都是立宇推薦的學校資源。
「我們除了最基本的牧場管理,還有產品加工、飼料研發,甚至跟貓、狗等伴侶動物都有關,並不是只侷限在養雞、養豬這塊。」文化動科系於民國 59 年初成立,經歷畜牧系、畜產系的時代,直至加入動物科學技術的專業,才定名為動物科學系。「其實養動物是非常科技化的,我們不是像阿公、阿嬤只養 10 隻雞、兩頭豬,我們一養就是幾千頭豬、幾萬隻雞,要控管好這些動物,就會運用到先進的科技。」
立宇表示,文化動科系除了有自己的華岡實習雞舍,還設有供學生進行解剖生理實驗、微生物實驗、營養學實習的生化實驗室,以及將蛋、奶、肉品加工的加工室,並開設 12 到 18 學分的動物產業經營管理學程和伴侶動物保健照護學程。
關於海外資源,文化動科系與中國的甘肅農業大學、華中農業大學、泰國的湄州大學、日本的鹿兒島大學等多所學校合作,學生在寒、暑假期間可出國進行約一週的移地教學;至於實習單位,則有畜產試驗所、臺北市立動物園、卜蜂、大成、台糖等不同場域可選擇。
「我們在學的是如何成為牧場中的決策者,決定個體選留、育種方向,以及產品怎麼跟市場結合。」立宇先是說明,與動科系最相關的動物包含豬、雞、牛、羊等經濟動物,以及貓、狗、兔子、烏龜等伴侶動物,專精於經濟動物者,可從事牧場管理與學術研究,而對伴侶動物較有興趣者,則可從事寵物美容、獸醫助理等工作。
立宇將文化動科的核心領域分為遺傳育種、動物生理、營養飼養、產品加工、生物科技等五大範疇,「遺傳育種」開設動物育種學、遺傳學、動物基因體學、動物遺傳資源多樣性等課程,「動物生理」旨在了解動物的生理結構與反應,開有動物解剖生理、動物內分泌學、動物細胞生理學、動物生殖生理等課程,「營養飼養」探討動物所需要的營養,進而調配合適的飼料,課程包含飼料學、動物營養學、草食動物學、豬學、家禽學等等;「產品加工」有許多動手操作的機會,課程有乳品加工學、肉品加工學、蛋品加工及特論、動物副產品利用⋯⋯,而「生物技術」以繁殖技術、分子生物為主,有分子生物學、動物生物技術、動物繁殖技術等課程。(想了解四年課程,以及豬學實習、乳牛學實習的有趣課程,請點選「科系」章節紐觀看。)
「我們系很多同學的第一志願是獸醫,但動科系畢業是不能成為獸醫的,除非在畢業後再去考學士後獸醫。」立宇表示,動科系與獸醫系的所學確實相關,動科系負責將動物的一生照顧好,使其產生經濟價值,獸醫系則是醫治那些沒被照顧好的動物;而系名十分相似的生物科學系,其研究範圍從細菌到藍鯨,研究對象非常廣泛。
「一名飼養員怎麼同時照顧幾千頭豬、幾萬隻雞?我們有自動餵飼系統、水簾控溫系統,很多牧場也都有先進的自動化設備。」說起畜牧如何應用科技,立宇解釋道,動科系正是在學習運用科技養好動物,除了基本的自動餵飼與水簾控溫系統,還會利用機器人榨乳、刮糞,減輕人力的負擔,同時提升生產效率。
「為什麼育種很重要?因為這是經濟動物產業最核心的技術。」大二必修的「育種學」,被立宇稱為「教你站在畜牧金字塔頂端」的一門課,以豬肉為例,由肉豬溯源而上,生出肉豬的母豬來自於種豬,因此,掌握好種豬的性能、表現,就能直接影響產品。而育種學與遺傳學息息相關,除了孟德爾遺傳、族群的哈溫平衡,在選種的過程中還會運用到許多統計學的知識;立宇建議學弟妹們,務必將遺傳學與統計學學好,才不會在「育種學」這門課一修再修。
「我們是動物生產者,但是要怎麼注重動物福祉這件事,是作為生產者的義務。」大三選修的「動物福祉」,教導學生如何在利用動物達成經濟價值的同時,也善待牠們的生命,先是從「五大自由」評估一個牧場是否照顧到動物的福祉,進而延伸到母豬狹欄、自由狹欄的討論。
而大三必修的「家禽學實習」會由全班同學輪流照顧 200 隻裸頸雞,從雞蛋孵化開始,經歷餵食小雞、剪喙、施打疫苗,最後分工屠宰,將所有雞隻電宰、拔毛、放血、去內臟、分切成塊,完成從雞蛋到肉品的整個過程,是文化動科人的共同回憶。
國小學習琵琶迄今,立宇在選填志願時,就想讀一所擁有國樂系和國樂社的大學。進入文化大學後,他先是參加了華岡國樂社,與團員成立絲竹室內樂團,不但參與臺北市青少年發展處的公益演出,還報名了全國學生音樂比賽,在專業的 A 組拿下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。
在社課老師的鼓勵下,立宇決定輔修國樂系,報名的時間距離輔系考僅有短短 25 天,而從未學過鋼琴、看五線譜的他,只能將線譜寫成簡譜,憑著毅力苦練,終於成功踏進國樂系的大門,得以接受專業的訓練,修習夢寐以求的主修課。
在大三升上大四的暑假,立宇選擇到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的臺南新化總所實習,考量的正是其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畜產試驗所,能夠接觸到不同動物的研究與技術操作。實習的一個月期間,他先後輪調了營養組、經營組、飼料作物組、遺傳育種組、生理組、產業組;在負責乳牛的產業組一股,與其他來自獸醫系的實習生,一同跟著獸醫師學習,見識到瘤胃開窗手術的過程,並檢視瘤胃內部的消化物和分泌物;而在營養組照顧羔羊、在實驗兔舍協助兔子保定及抽血,以及使用玻璃針切割技術移植胚胎幹細胞,都是他過去從未操作過的技術。
「累積經驗比一次就成功還重要,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次就成功,但是怎麼累積屬於自己的經驗很重要。」立宇認為,實習讓他確實看見所學與產業之間的連結,在操作新的技術、解決民眾問題的同時,也一邊鍛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、面對挑戰的心態,並建立起未來可用的職場人脈。
「高三的我就是很迷惘,那麼多不同科系,我都敢去面試,因為面試塑造了五個人格,但我也更知道自己喜歡哪一個人格。」自認是個順其自然的人,立宇說自己還有個特質就是厚臉皮,當年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填了志願,厚著臉皮一間一間地面試,從中確立自己真正想去的方向;即便看不懂五線譜,也厚著臉皮報考國樂系的輔系,才為自己敲開了音樂科班訓練的大門。
但能支撐他「厚著臉皮」去嘗試的,還是心底對於生物、音樂的那股熱情。「我想要成為散播熱情的人,因為我知道失去熱情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情。」他說,唯有肯定自己,找到熱情與興趣,就能走在真心喜愛的那條路上;而他未來想做的,就是一邊彈著琵琶,一邊養著豬,在生活與興趣之間,找出完美的平衡點。